DDP、DAP、DDU有何区别?
在国际贸易中,“D”组贸易术语(Destination Terms)因“目的地交货”的核心特征,成为跨境交易中划分买卖双方责任、费用和风险的重要依据。DDP(完税后交货)、DAP(目的地交货) 和DDU(未完税交货) 是最易混淆的三个术语,但需注意:DDU是INCOTERMS 2000及之前版本的术语,2010版起已被DAP取代,现行国际交易中应优先使用DAP,本文将结合INCOTERMS 2020(最新版本),详细拆解三者的定义、核心区别及适用场景,帮你清晰掌握责任边界。
一、先搞清楚:INCOTERMS版本与术语的“新旧”问题
INCOTERMS(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)由国际商会(ICC)制定,每10年左右更新一次,最新版本为2020版。
DAP(Delivered at Place,目的地交货) 是2010版新增术语,取代了2000版的DDU(Delivered Duty Unpaid,未完税交货),成为现行“目的地交货且卖方不承担进口税费”的标准术语。
DDP(Delivered Duty Paid,完税后交货) 自1990版起沿用至今,是“卖方责任最大”的术语。
二、核心定义:从“交货”到“责任”的本质差异
1. DDP(完税后交货):卖方“全包”到门,买方“零操心”
定义:卖方在指定目的地(如买方工厂、仓库等)将货物置于买方支配之下,并承担货物运至该地点的全部风险、费用和责任,包括出口清关、进口清关、进口关税、增值税及其他税费。
核心特征:
风险转移:货物在指定目的地“置于买方支配之下”时(如到达买方工厂并可卸货),风险从卖方转移给买方。
费用承担:卖方承担全程费用,包括:出口运费、进口运费(如有)、出口清关费、进口清关费、进口关税、增值税、码头杂费、仓储费等(直至交货点)。
清关责任:卖方需办理出口清关和进口清关(需具备进口国清关资质,或委托当地代理)。
卸货责任:除非双方另有约定,卖方无需将货物从运输工具上卸下(买方负责卸货)。
2. DAP(目的地交货):卖方“送货到门”,买方“自担进口税”
定义:卖方在指定目的地将货物置于买方支配之下,承担货物运至该地点的风险和费用(不含进口关税、增值税及进口清关费),进口清关和税费由买方负责。
核心特征:
风险转移:与DDP一致,货物在目的地“置于买方支配之下”时,风险转移给买方。
费用承担:卖方承担出口运费、出口清关费、全程运输费(至目的地);买方承担进口清关费、进口关税、增值税及其他进口税费(如码头费、仓储费等,自交货点起)。
清关责任:卖方仅负责出口清关,买方负责进口清关(需自行办理或委托代理)。
卸货责任:同DDP,除非约定,卖方不负责卸货,买方自行安排卸货。
3. DDU(未完税交货):历史术语,已被DAP取代
定义:DDU是INCOTERMS 2000版及之前的术语,全称“Delivered Duty Unpaid”,意为“卖方将货物运至目的地但未缴纳进口税费”,与DAP的核心规则完全一致(风险、费用划分相同)。
为何被DAP取代?
2010版INCOTERMS将DDU更名为DAP(Delivered at Place),主要为了更精准体现“目的地交货”的核心(DDU中的“Duty Unpaid”仅强调“未完税”,未突出“交货地点”),且DAP的适用范围更明确(可指定任何目的地,如工厂、仓库、港口等)。现行交易中应避免使用DDU,优先用DAP,以免因版本差异导致责任纠纷。
三、关键区别对比:一张表看懂核心差异
| 对比维度 | DDP(完税后交货) | DAP(目的地交货) | DDU(未完税交货,已淘汰) | |
| 现行版本 | INCOTERMS 2020(有效) | INCOTERMS 2020(有效) | INCOTERMS 2000及之前(已淘汰,被DAP取代) | |
| 进口清关责任 | 卖方负责(需办理进口许可证、缴纳进口税费) | 买方负责(需自行办理进口清关) | 买方负责(同DAP) | |
| 进口税费承担 | 卖方承担(关税、增值税、消费税等) | 买方承担(关税、增值税、消费税等) | 买方承担(同DAP) | |
| 卖方责任范围 | 最大(全包至交货点,含进口环节) | 中等(送货至目的地,不含进口环节) | 中等(同DAP) | |
| 买方操作成本 | 最低(无需处理清关和税费) | 较高(需自行清关、缴税) | 较高(同DAP) | |
| 适用场景 | 买方无进口资质、或希望简化流程(如跨境电商“门到门”) | 买方有进口资质、熟悉进口流程(如常规外贸“送货到厂”) | 历史交易中使用,现行应替换为DAP |
四、如何选择:3个核心考量因素
进口国清关难度
- 若进口国清关流程复杂(如中东、南美部分国家),或买方无进口资质,优先选DDP(卖方全包清关);
- 若买方熟悉进口流程、有清关能力(如欧美成熟市场),可选DAP(降低卖方成本,避免清关风险)。
成本控制需求
- 卖方若想降低报价(减少进口税费和清关成本),可选DAP;
- 买方若想固定总成本(避免税费波动风险),可选DDP(但需接受更高报价)。
风险承担意愿
DDP对卖方风险较高:需承担进口国政策变动(如关税上调)、清关延误等风险,需提前确认进口国清关要求;
DAP对买方风险较高:需自行处理清关,若延误可能导致货物滞留、产生额外费用。
五、常见误区提醒
1、“DDU仍可使用”?
否,INCOTERMS 2010及2020版已删除DDU,现行交易中使用DDU可能导致责任划分不清(如卸货责任、费用细节),建议统一用DAP替代。
2、“DAP卖方负责卸货”?
否,除非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“卖方负责卸货”,否则DAP和DDP的卸货责任均由买方承担(卖方仅需将货物运至目的地,置于买方支配之下)。
3、“DDP必须卖方亲自清关”?
否,卖方可委托进口国当地代理办理清关(需提前确认代理资质,避免因“无进口权”导致清关失败)。
DDP、DAP、DDU的核心差异,本质是进口清关责任和进口税费承担的划分:
DDP:卖方“包税包清关”,责任最大,适合买方简化流程;
DAP:卖方“送货不包税”,责任中等,适合买方自主清关;
DDU:历史术语,现行已被DAP取代,避免使用。
选择时需结合清关能力、成本控制、风险承担综合判断,合同中需明确交货地点、卸货责任、费用细节,避免争议。
一句话总结:DDP是“卖方全包到门”,DAP是“卖方送货到门,买方自担税”,DDU已过时,用DAP就对了!
声明: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内容仅供参考,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如有不实/侵权问题,请联系zhiqiyun@88.com删除。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