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用与国际物流仓库管理流程有何差异?
一、通用物流仓库管理流程(基础框架)
适用于各类仓库(含国内及国际仓),核心目标是“准确、高效、低成本、可追溯”。
**1. 入库管理
入库前准备
- 接收客户订单/入库通知单,确认货物信息(品名、数量、规格、到货时间)。
- 规划库位:根据货物特性(重量、体积、保质期、周转率)分配存储区域(如货架、平面仓、冷藏区)。
- 准备工具:叉车、托盘、扫码枪、WMS系统(仓库管理系统)录入预入库信息。
货物接收与验收
- 核对单证:送货单、提单、装箱单等,确保与订单一致。
- 实物检验:检查外包装完好性、数量、外观质量,抽样检测(如需要)。
- 异常处理:破损、短少、错发等问题需拍照记录,与货主确认后签收或拒收。
入库上架
- 贴标:为货物粘贴条形码/RFID标签,关联WMS系统信息(库位、批次、保质期)。
- 上架:按规划库位将货物搬运至指定区域,WMS实时更新库存数据。
**2. 存储管理
库存监控
- 实时跟踪库存动态:通过WMS系统监控货位占用、库存数量、周转率。
- 库位优化:采用“先进先出(FIFO)”“近效期先出(FEFO)”等策略,避免积压或过期。
- 环境管理:对特殊货物(如生鲜、危险品)控制温湿度、通风、防火防爆。
库存盘点
- 定期盘点:日盘、周盘、月盘,确保账实一致,差异及时排查(如系统录入错误、货物丢失)。
- 循环盘点:对高价值或高周转率货物重点抽查。
**3. 出库管理
出库前准备
- 接收订单:根据客户出库指令(如电商订单、B2B调拨单)生成拣货单。
- 拣货规划:路径优化(如“分区拣货”“波次拣货”),提高效率。
拣货与复核
- 拣货:按拣货单从库位取出货物,通过PDA扫码确认。
- 复核:核对货物信息(品名、数量、规格)与订单一致性,检查包装是否完好。
打包与发货
- 打包:根据货物特性选择包装材料(如纸箱、木箱、气泡膜),贴物流面单。
- 发货:交接给运输方,录入物流单号,WMS扣减库存,生成出库单。
**4. 增值服务(可选)
- 贴标、改包装、分拣、组货、简单加工(如贴中文标签、礼盒组装)等。
**5. 退货与异常处理
- 退货入库:质检、重新上架或销毁,更新系统数据。
- 异常处理:货物损坏、丢失、错发等问题的追责与理赔。
**二、国际物流仓特殊作业流程
国际物流仓(如保税仓、海外仓、港口中转仓)需额外处理跨境单证、海关监管、多式联运等环节,核心差异在于“合规性”和“国际运输衔接”。
**1. 核心特点
多主体协作:涉及货主、货代、海关、商检、船公司、航空公司等。
单证复杂:需处理提单(B/L)、装箱单(Packing List)、商业发票(Invoice)、报关单、原产地证等。
海关监管:保税仓、出口监管仓等受海关直接监管,货物进出需申报。
**2. 国际物流仓作业全流程
以“进口保税仓”和“出口中转仓”为例:
(1)进口保税仓作业流程(境外货物入中国保税仓)
① 预申报与备案
- 货主或货代向海关提交“进境货物备案清单”,申请入仓。
- 仓库在海关系统(如中国电子口岸)备案企业及货物信息。
② 国际运输到港
- 货物通过海运/空运抵达港口,船公司/航空公司换单(提单换提货单)。
- 码头/机场理货,确认货物无误后转运至保税仓(需海关监管车辆运输)。
③ 入库验收(海关监管下)
- 仓管与海关关员共同查验:核对单证与货物(品名、规格、原产地、唛头),抽样送检(如法检商品)。
- 若货物需保税存储,录入海关保税系统(如中国“单一窗口”),生成仓单。
④ 存储与加工(保税功能)
- 可进行简单加工(如贴标、分拣、组装),但需向海关备案。
- 库存受海关监管,不得擅自销售或挪用(需报关后才能进入国内市场)。
⑤ 出库流程(两种方向)
复出口:货物出库转海运/空运出口,提交“出境货物备案清单”,海关核销。
进口清关:货主申报进口,缴纳关税、增值税,海关放行后出库至国内客户。
(2)出口中转仓作业流程(中国货物出口至海外仓)
① 国内集货与单证准备
- 工厂将货物送至出口仓,提供商业发票、装箱单、报关委托书。
- 货代/仓库向海关申报出口,提交“出口报关单”,海关查验放行。
② 国际运输安排
- 货物装柜(整柜FCL/拼箱LCL),与船公司/航空公司订舱,生成提单。
- 仓库对接国际物流,安排拖车至港口/机场,确保与航班/船期衔接。
③ 海外仓入库(以美国FBA仓为例)
- 货物抵达目的国港口,清关行代理进口报关(需提供FDA认证、EIN税号等)。
- 海关放行后,卡车运输至海外仓,仓管核对亚马逊FBA标签、SKU码,扫码入库。
④ 海外仓存储与履约
- 按当地订单需求分拣、打包,通过本地快递(如USPS、UPS)发货至消费者。
- 库存同步至跨境电商平台(如亚马逊、 Shopify),支持“本土退货”处理。
**3. 关键环节与技术支撑
单证与合规
EDI申报: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(EDI)向海关、船公司自动传输数据,减少人工错误。
归类与编码:准确申报HS编码(海关商品编码),避免因归类错误导致罚款或扣货。
海关监管技术
- 保税仓需安装海关联网的视频监控和库存管理系统,实时上传数据。
- 部分国家要求“RFID全程追踪”(如欧盟IATA Cargo IMP项目)。
国际运输衔接
- 与海运/空运订舱系统对接,确保“门到门”时效(如从工厂到海外仓的全程可视化)。
- 应对多式联运(海铁联运、空陆联运)的货物中转衔接。
**三、核心技术工具
WMS系统:管理库位、库存、订单,支持多仓联动(如国内仓+海外仓数据同步)。
TMS系统:运输管理系统,优化国际运输路线与成本。
海关系统对接:如中国“单一窗口”、美国ACE系统、欧盟ICS2系统。
自动化设备:AGV机器人、智能分拣线、立体货架(适用于高周转仓库)。
**四、风险与注意事项
合规风险:申报错误导致海关扣货(如低报货值、禁限运商品)。
运输延误:国际港口拥堵(如长滩港)、航班取消需提前备货或更换路线。
库存积压:海外仓滞销货物需及时促销或转运,避免高额仓储费(如亚马逊FBA长期仓储费)。
通用仓库管理以“效率”为核心,而国际物流仓需在效率基础上叠加“合规性”和“跨境协同能力”,通过标准化流程、数字化系统(WMS+海关对接)及多主体协作,实现货物从“境外到境内”或“境内到全球”的无缝流转。
声明: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内容仅供参考,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如有不实/侵权问题,请联系zhiqiyun@88.com删除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