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货运旺季不旺,海运价大跌,外贸企业如何破局?

2023年的国际货运市场正经历一场罕见的“旺季不旺”现象,往年8-10月本是欧美圣诞备货的黄金期,上海港至洛杉矶港的集装箱运价曾飙升至2万美元/FEU,如今却跌至1800美元/FEU左右,同比跌幅超70%;欧洲航线同样低迷,上海至汉堡港运价维持在1200美元/FEU,较2021年峰值下降85%,这场由欧美通胀引发的需求萎缩,正在重塑全球海运市场的底层逻辑,也为外贸企业带来了成本重构与风险博弈的双重机遇。

国际货运旺季不旺,海运价大跌,外贸企业如何破局?

一、价格腰斩与时效波动:海运市场的“冰火两重天”

当前海运价格的下跌并非孤立现象,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6月美国CPI同比上涨3%,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.1%,高通胀持续压制终端消费需求,零售商为规避库存风险,普遍采取“小单快反”策略,导致传统旺季的集中出货特征消失,以长三角地区家电出口企业为例,2023年第三季度海运订单量同比下降22%,其中9月出货量仅为去年同期的65%。

价格方面,主流航线呈现阶梯式下滑,上海至美西基本港(洛杉矶、长滩)运价从2022年同期的3500美元/FEU降至1800美元/FEU,降幅达48.6%;上海至欧洲基本港(汉堡、鹿特丹)运价从2100美元/FEU降至1200美元/FEU,降幅42.9%,时效方面,美西航线海运时效稳定在25-30天,较去年缩短5-7天;欧洲航线时效28-35天,与去年持平,但部分船公司为控成本缩减班次,导致周班船期稳定性下降15%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品类货物呈现分化,家具、家居用品等非必需品海运量同比下降35%,而能源、化工品等刚需品类运输需求仅下降5%,这种结构性差异,使得部分细分航线价格出现“抗跌性”,例如上海至休斯顿的化工品专用箱运价仍维持在2800美元/FEU,显著高于普货集装箱。

二、通胀传导下的需求重构:零售商与外贸企业的博弈升级

欧美通胀通过两条路径冲击海运市场:一是终端消费者购买力下降,二是零售商去库存周期延长,沃尔玛、Target等美国零售巨头2023年二季度库存周转率同比下降12%,库存金额高达950亿美元,迫使企业推迟圣诞季订单,某长三角服装出口企业透露,其美国客户将原定于8月出运的10万件羽绒服订单拆分至10月和11月,且要求“分批运输、按需补货”,导致海运订舱从“抢舱位”变为“挑舱位”。

在此背景下,外贸企业的物流策略正在发生深刻调整,传统“海运+海外仓”模式面临挑战,转而探索“海运慢船+空运补单”的混合方案,某3C产品出口商将70%货物通过美森快船(时效18-22天,运价2300美元/FEU)运输,30%货物预留为空运额度(上海至洛杉矶空运价35元/公斤,时效3-5天),既控制成本,又保障市场响应速度。

企业对物流合同的灵活性要求显著提高,往年旺季,货代普遍要求签订3个月以上包舱合同,如今则出现“周度报价、按需订舱”的新模式,某深圳货代企业数据显示,2023年9月短期合同(1个月内)占比从去年同期的20%升至65%,企业更倾向于根据客户订单动态调整运输计划。

三、破局之道:成本优化与风险对冲的实战策略

面对“旺季不旺”,外贸企业需从三个维度构建应对体系:

1. 运价谈判与多式联运组合

利用当前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,与船公司重新谈判长约价,以上海至美西航线为例,2023年三季度长约价可压降至2000美元/FEU以下,较现货价溢价不足10%,远低于去年同期50%的溢价水平,尝试“海运+铁路”跨洲际联运,例如中欧班列(重庆至汉堡,运价8000美元/40HQ,时效18-22天)在电子产品运输中可替代部分海运需求,稳定性优势显著。

2. 库存与资金流协同管理

将物流成本纳入供应链金融考量,通过“运费保理”提前锁定价格,某宁波外贸企业与物流公司合作,以1800美元/FEU的价格锁定未来6个月美西海运舱位,同时将运费计入应收账款融资,融资成本降低1.2个百分点,利用海外仓“尾程运费可视化”工具,实时监控美国FBA仓到仓运费波动(当前美西仓到仓运费约0.3美元/磅,较旺季下降20%),动态调整补货节奏。

3. 区域市场多元化布局

规避欧美市场风险,开拓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,上海至胡志明港运价稳定在800美元/FEU,时效12-15天,且需求保持10%以上增长,某建材出口企业将欧洲订单占比从60%降至40%,新增沙特、阿联酋客户,通过“海运整柜+目的港清关包税”模式,将整体物流成本控制在货值的8%以内,较欧美线路降低3个百分点。

四、评测与展望:“旺季不旺”是周期调整还是趋势转折?

从当前数据看,“国际货运旺季不旺”本质上是欧美通胀引发的需求周期性收缩,而非全球贸易结构性衰退,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(SCFI)虽同比下降65%,但较2019年同期仍高30%,海运市场尚未回归疫情前常态;美国零售商库存销售比已从2022年峰值1.3降至1.1,去库存接近尾声,2024年一季度或出现补库需求。

对企业而言,短期需把握运价低位窗口期,锁定2024年上半年舱位;长期则需建立“多市场、多运输方式、多合作伙伴”的弹性物流网络,建议重点关注11月美国黑五、网一促销数据,若零售销售额环比增长超5%,或预示海运需求将提前启动,届时美西航线运价可能回升至2500美元/FEU以上。

当前海运市场的“价格下跌”与“时效稳定”并存,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成本优化的战略机遇,唯有将物流管理从“被动应对”转为“主动布局”,方能在周期波动中构建核心竞争力。

The End

声明: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内容仅供参考,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如有不实/侵权问题,请联系zhiqiyun@88.com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