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报不实货物被扣 费用该谁承担?

2023年10月,广州某电子科技公司(下称“A公司”)一批价值50万美元的智能手表,在荷兰鹿特丹港清关时被当地海关扣押,原因是托运人A公司在商业发票中漏报了内置锂电池容量(实际2000mAh,申报1500mAh),违反欧盟《电池指令》(2006/66/EC),货物被扣期间,产生仓储费12万元、集装箱滞港费8万元、重新申报代理费3.5万元,合计23.5万元,A公司认为货代未提醒申报细节,要求货代承担50%费用;货代则主张“文件由托运人提供,责任自负”,最终经国际商事仲裁,裁定A公司承担全部费用,这起典型案例撕开了外贸实操中“托运人责任”的模糊地带——当货物因托运人原因被扣,费用到底该谁来扛?

申报不实货物被扣 费用该谁承担?

一、从鹿特丹港案例看:托运人责任的3个核心判定点

要厘清费用归属,需先明确“托运人原因”的界定标准,A公司案例中,海关出具的《扣押通知书》明确标注“申报数据与实物不符”,这直接指向托运人在货物信息提供环节的过失,结合国际贸易规则与实操经验,托运人责任通常围绕三个核心点展开:

1. 申报义务的法定主体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》第十五条,“进出口货物的品名、税则号列、数量、规格、价格、贸易方式、原产地、启运地、运抵地、最终目的地或者其他应当申报的项目未申报或者申报不实的,分别依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……”这里的“申报主体”,在出口环节即为托运人(即使委托货代代理报关,法律意义上的申报责任仍由托运人承担),鹿特丹港海关援引的欧盟《海关法典》(UCC)同样规定,“货物申报数据的真实性由货物所有人或其代理人负责”,而“代理人”仅对代理行为本身负责,原始数据错误的责任仍追溯至托运人。

2. 贸易术语下的责任边界

A公司与荷兰买方签订的合同采用FOB广州条款,根据INCOTERMS 2020,FOB术语下卖方(A公司)需“办理出口清关手续”,买方负责“进口清关及费用”,但争议点在于:进口清关受阻是因卖方提供的出口文件有误(电池容量申报不实),此时责任是否转移?国际商会(ICC)第715号出版物明确指出,“若卖方提供的文件导致买方无法完成进口清关,卖方需承担相应损失”,本案中,A公司提供的商业发票作为进口清关核心文件,其数据错误直接导致买方无法清关,即使贸易术语为FOB,责任仍在A公司。

3. 货代的“合理提醒义务”边界

A公司主张货代“未提醒电池容量需如实申报”,但货代提供的《委托报关协议》显示,A公司已签署“所提供文件真实有效,如因文件问题导致损失,由委托人承担”的条款,实践中,货代的义务限于“形式审核”(如文件格式、签章完整性),而非“实质审核”(如货物实际参数与申报是否一致),除非双方另有约定(如签订“实质审核增值服务协议”,费用通常为货值的0.1%-0.3%),否则货代无义务核验货物实际信息,本案中A公司未购买此服务,货代自然不承担提醒责任。

二、扣押期间费用明细:从仓储费到贬值损失的“资金黑洞”

货物一旦被扣,费用会像滚雪球般增长,以A公司案例为样本,结合2023-2024年国内外港口数据,可清晰拆解扣押期间的费用构成及参考标准:

1. 仓储费:按体积与天数叠加,特种货物成本更高

鹿特丹港普通货物仓储费为1.2欧元/立方米/天(约合9.3元人民币),A公司货物共120立方米,扣押38天,合计120×9.3×38=42,288欧元(约12万元人民币),若为危险品(如锂电池单独运输),仓储费会上涨至2.5欧元/立方米/天(约19.4元人民币),38天则需120×19.4×38=88,176欧元(约25万元人民币),国内港口如上海港,普通货物仓储费为0.8-1.5元/立方米/天,深圳盐田港略高(1.0-1.8元/立方米/天),但均低于欧洲港口。

2. 滞港费:集装箱“超时占用”的惩罚性收费

A公司使用2个40英尺高柜(40HQ),鹿特丹港对干货柜的免费滞箱期为5天,第6天起按300欧元/柜/天计费(约2320元人民币),38天扣押期扣除5天免费期,实际滞期33天,2个柜子合计300×2×33=19,800欧元(约8万元人民币),国内港口如宁波港,20尺柜前7天免费,第8天起150元/天,40尺柜220元/天,滞纳超过15天,费用翻倍至300元/天(20尺柜)、440元/天(40尺柜)。

3. 海关罚款:按货值比例阶梯征收,最低0.5%起

根据欧盟《海关法典》,申报不实导致的罚款通常为货值的0.5%-5%,A公司货值50万美元,按2%罚款率计算为1万美元(约7万元人民币),但因及时补充文件(3天内提交电池检测报告),海关减免至0.5%,即2500美元(约1.8万元人民币),国内海关依据《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》,罚款标准类似,若涉及“申报不实影响国家税款征收”,罚款可达漏缴税款的3-5倍(如低报货值导致少缴关税10万元,罚款30-50万元)。

4. 衍生费用:从代理费到货物贬值的连锁反应

重新申报代理费:委托当地清关行重新整理文件、与海关沟通,费用通常为2000-5000欧元/票(A公司支付3.5万元人民币,符合欧洲市场行情);

货物贬值损失:智能手表因扣押错过“黑五”销售旺季,市场价格下跌15%,直接损失7.5万美元(约54万元人民币),但此为间接损失,仲裁中未支持赔偿;

交通费与律师费:A公司派人赴荷兰处理,机票+住宿约2.3万元,律师费4.5万元,合计6.8万元。

总费用测算公式:(仓储费+滞港费)×扣押天数 + 海关罚款 + 衍生费用,若扣押超过30天,费用通常会超过货值的5%-10%,部分高价值货物甚至达到20%。

三、实战避坑指南:3步预防+2招应急,把损失压到最低

海关扣押的核心风险在“预防”,其次是“应急处理效率”,结合100+实操案例,总结出外贸企业可落地的应对策略:

(一)事前预防:建立“文件审核+风险转移”双保险

1、文件三级审核机制

- 第一级:业务岗自查(核对合同、发票、装箱单数据一致性);

- 第二级:关务岗复核(对照《商品编码注释》确认HS编码、申报要素,如智能手表需申报“是否带GPS、电池容量”等);

- 第三级:第三方专业审核(委托有AEO高级认证的代理机构,费用800-1500元/票,时效1-3天,可覆盖90%以上的申报错误风险)。

2、贸易术语与责任条款明确化

- 出口时尽量选择EXW(工厂交货),将清关责任完全转移给买方;若必须用FOB/CIF,需在合同中加入“因卖方文件问题导致进口清关延误,卖方承担仓储费、滞港费等直接损失”的条款,避免后续争议。

3、购买“海关扣押险”

目前平安保险、人保财险均推出此类险种,保费为货值的0.3%-0.8%,可覆盖仓储费、滞港费、罚款(最高赔付货值的5%),50万美元货物保费1500-4000美元,若发生扣押,可转移60%-80%的费用损失。

(二)事中应急:48小时黄金处理期的操作要点

1、快速响应海关要求

海关通常会在扣押后24小时内出具《补正通知书》,需在48小时内提交补充文件(如原产地证、成分检测报告),若错过时限,扣押期可能延长5-10天,建议企业预留“应急联系人”,确保7×24小时响应,文件传递时效控制在2小时内(可通过DHL国际快递加急,费用500-1000元/票,全球主要港口24-48小时送达)。

2、协商费用分期与减免

可向海关申请“罚款分期缴纳”(通常分3-6期),向港口申请“滞港费减免”(提供海关扣押证明,部分港口可减免30%-50%),A公司通过荷兰当地商会出具“不可抗力说明”,成功将滞港费减免20%,节省1.6万元人民币。

回到核心问题“托运人原因使货物被海关扣押,期间产生的费用由谁付?”——答案是:原则上由托运人承担,但可通过保险、合同条款转移部分风险

从责任本质看,托运人作为货物信息的源头提供者,对申报数据的真实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无论是国际贸易术语、国际公约还是国内法规,均明确“申报不实的责任主体为托运人”,费用承担的唯一例外是:双方签订了明确的责任转移协议(如货代承诺“实质审核并承担相应责任”),或托运人购买了覆盖此类风险的保险。

对企业的警示在于:切勿因“节省成本”省略文件审核环节(如不做第三方专业审核,看似省了1500元,却可能面临20万元损失);贸易谈判中需清晰界定“文件责任”,避免用模糊术语(如“卖方协助清关”);应急资金需预留货值的3%-5%,应对突发扣押。

外贸之路,步步惊心,一次小小的申报失误,可能让几十万利润瞬间蒸发,唯有把“责任前置”刻进流程,把“风险转移”纳入成本,才能在海关扣押的“资金黑洞”前筑起防线。

The End

声明: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内容仅供参考,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如有不实/侵权问题,请联系zhiqiyun@88.com删除。